|
|
|
|
遞增的強迫儲蓄 近年台灣購屋貸款負擔率飆高,而這些房貸支出形同是強迫儲蓄 |
2014-06-03
|
|
|
邊沁、凱因斯、海耶克都曾提過強迫儲蓄一詞,凱因斯曾給予如下的定義:「一國實際儲蓄,超過長期均衡中充份就業狀態下的儲蓄,即是強迫儲蓄。」
GNP加上「國外經常移轉收入淨額」後即是國民可支配所得毛額,扣掉國民消費後即是國民儲蓄毛額,國民儲蓄包括家庭儲蓄、企業儲蓄及政府儲蓄三部分。
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討論過強迫儲蓄(FORCED SAVING)這個概念,強迫儲蓄在凱因斯那個年代並沒有一致的定義,多數人認為,強迫儲蓄是指調控貨幣數量所導致的儲蓄行為變化,而這個變化又會對就業、所得及物價帶來重大的影響。
今天「強迫儲蓄」這個概念已少有人提及,但觀察台灣近年內需動能之所以不足,強迫儲蓄逐年升高恐怕是極重要的原因。那麼,強迫儲蓄由何而來?一般而言,強迫儲蓄可能是來自政府勵行節約,也可能是來自貨幣政策的直接引導,還有可能是來自市場的變化,台灣今天強迫儲蓄的升高應該是來自最後這一項。
家庭儲蓄率逐年下滑
觀察近2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,從1990年迄今台灣的國民儲蓄率始終在三成左右,沒有太大的變化,而家庭儲蓄率卻逐年下滑,由三成降至兩成,這些數據似乎看不出儲蓄有遞增的現象,有人也許會問:「儲蓄既沒有遞增,強迫儲蓄又如何會升高?」
要談這個問題,得先從國民所得統計的儲蓄定義談起,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儲蓄大概是在銀行裡的存款,但依國民所得統計的定義,可支配所得扣除消費支出後的賸餘,皆是儲蓄,家中現金、銀行存款是儲蓄,購買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同樣也是儲蓄。
台灣這些年家庭儲蓄減少,而國民儲蓄仍能維持在三成,主因企業儲蓄增加,所以表面看起來儲蓄仍高。至於家庭部門的儲蓄率逐年下滑,則是因為10年來國人薪資原地踏步而物價持續走高,以致消費量未必增加,但消費支出依然逐年成長,試想所得未增加而消費提高,家庭儲蓄、家庭儲蓄率豈有不下滑之理?
然而,近5、6年台灣的多數家庭可能不認為每年所賺的錢還有兩成可以儲蓄,從內政部估計的購屋貸款負擔率可以發現雙北市高逾五成,多數縣市也達三成,這些房貸支出(還本的部分)從國民所得統計的觀點來看也是儲蓄,形同是「強迫儲蓄」,隨著房價扶搖直上,「強迫儲蓄」也跟著日趨沉重,換言之,真正可供靈活運用的儲蓄,恐怕早已不到兩成。
儲蓄流動性影響消費動能
今天台灣「強迫儲蓄」升高,並非源於政府勵行節約,也非貨幣政策強勢引導,而是由於10年來房市大漲一倍,將家庭所得大量引導至儲蓄(房貸)。當我們看到國民儲蓄率三成、家庭儲蓄率兩成,會以為家庭部門還算富裕,事實上,這些儲蓄的流動性(LIQUIDITY)已遠遠不如昔日,有極大比例是動不了的儲蓄。
現今台灣的家庭儲蓄率是往下滑的,然而往下滑的家庭儲蓄中屬於「強迫儲蓄」的部分又是往上升的,這個總體環境讓許多家庭所能動支的閒錢已急遽減少,這樣的處境自然會抑制人們的消費動能,當占GDP六成的民間消費成長趨緩,而欲總體經濟擺脫負向循環,恐怕是比登天還難。
新聞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 |
|
|
|
|
|
台灣永續關懷協會│亞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|
|
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315號5樓 (02)2951-7387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