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推動的老舊工業區更新,4年預計投入136.6億元,工業局去年投入39億元,今年可望再投入21億元,工業局長杜紫軍昨日表示,國內製造出的產值主要來自於工業區廠商生產,設備更新不僅能加強廠商競爭力還能提升工業區的附加價值。
杜紫軍說,國內有55個工業區成立時間超過15年,部分工業區年齡更高達30年,因此工業區更新將分為兩個部分改善,包括硬體與軟體。
硬體意即工業區內設備更新,包括針對會淹水的地區作強化排水功能以及汙水管線的汰換等。軟體則協助廠商做技術提升,導入綠色製程的概念,並將工業區轉型為觀光工廠。
去年選出3個工業區作為示範點,包括瑞芬工業區、竹山工業區與官田工業區,杜紫軍說,上述工業區根據當地不同特性,作一定的調整,今年也將再選出3個新示範點,目前還在評估當中。
杜紫軍強調,過去政府投入經費做工業區更新,多半是官方做官方的,為了帶動廠商自行更新周遭環境,工業局提出鼓勵辦法,只要廠商提出更新計畫與經費,就可望獲得政府一定比例的補助。
去年整年度推動結果,共計有631家廠商投入更新、投入金額達到2億元,政府補助1.6億元。
由於有些工程進度去年提早發包,因此今年預算編列僅21億元,工業局預期,隨著新工程持續進行,將可增加直接就業人口約2,557人,完成中小企業升級轉型輔導200件。
新聞資料來源:工商時報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