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綠建築 生態 節能 減廢 健康的建築物 |
2007-04-26
|
|
|
綠建築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,由於能源短缺,油價暴漲,先進國家開始進行節能、省能的研發。1990年起,由於全球暖化及環境變遷問題日益惡化,追求永續發展形成綠建築主流。
在防止全球暖化的議題中,與建築業息息相關的就是「綠建築」的規範。台灣在綠建築的法令規範標準,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高的,只不過因為法令規章通過的時間還不長,全面普及度尚不足。
綠建築的規定影響範籌很廣大,包括建材與建築設計都在規範之內。在建築設計上,由於台灣身處亞熱帶地區,只要適度的縮小建築開口,就能避免陽光直射入室內,減少對冷氣設備的使用,達到降低耗能與製造二氧化碳等問題。
不過,縮小建築開口對通風會有影響,所以建築設計上通常會「開深凹窗」,並且在外面設計陽台,才能讓陽光斜射,不直接照射進室內,減少對冷氣的需求。透過減少耗能耗電,才能降低火力發電過程會排放的二氧化碳。
對舊建築物來說,一般住宅很難適用綠建築的規定,也不容易改善。唯有大型商業或者公共空間,遇到變更使用時,依法必須申請裝修許可,就會被要求符合新的綠建築相關規定。
要防止暖化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就是減少許多建材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氣量。但是這個部分並不是建築領域的專業,必須要靠研究單位進行監控。
一般家庭能做的,就是儘量不要將陽台外推,以免陽光直接照進陽台外推之後的室內空間,造成大量使用冷氣設備。在耗電之餘,還會衍生前面提到的二氧化碳問題。
台灣於1997年推出「綠建築及居住環境科技計畫」,1998年訂定台灣亞熱帶氣候專屬的「綠建築評估指標系統」。綠建築政策為簡化、量化的目的,原本只採用綠化、基地保水、日常節能、CO2減量、廢棄物減量、水資源、污水垃圾改善等七大指標,作為綠建築草創期的評估體系。後來再加入「生物多樣性指標」與「室內環境指標」,組成新的綠建築九大評估範疇,作為最新綠建築評估主軸。
這九大指標為生態(含生物多樣性、綠化量、基地保水三指標)、節能(日常節能指標)、減廢(含CO2及廢棄物減量二指標)、健康(含室內環境、水資源、污水及垃圾三指標)四大部分,簡稱「EE-WH系統」,並將我國的「綠建築」重新定義為「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健康的建築物」,而建築技術規則「綠建築專章」亦於2005年發布實施,展現政府對落實綠建築的決心。
新聞資料來源:聯合報
|
|
|
|
|
|
台灣永續關懷協會│亞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|
|
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315號5樓 (02)2951-7387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