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,越南被視為最大贏家,轉單量大增,引發遷廠潮。其中最有感的台商,就屬扎根越南12年、參與興建超過400座廠房的「和鼎隆建築」,這波貿易戰所帶來的「遷廠暖流」,直接推升和鼎隆近三成年營收。
開發廠房事業在越南並不好做,但專攻廠房興建的和鼎隆,走出自己的藍海市場。和鼎隆董事長簡智明不僅能畫、能設計,能言善道的功力更是一絕,放眼越南的新式廠房,多數都出自他手,也幾乎沒有簡智明不認識的台商。
2007年南進越南的和鼎隆,相較在地動輒20年的台商,並不是資深老班底,因此超過400座的廠房實績,凸顯簡智明的經商實力。
回憶開疆闢土十多年,簡智明說他也曾經歷過摸索的階段,在南進前他曾到上海發展,甚至與江蘇知名建設集團合作,分別在昆山、蘇州工業園區的工程案,但完工後簡智明心中卻強烈覺得,「中國大陸當時除了缺錢、缺機具以外,其他什麼都不缺,我們無法掌握實質核心,就像是懸在半空中的浮萍。」
1990年代,簡智明並沒有將中國大陸視為唯一的主力市場,先後在兩岸陸續接案,直到承攬高雄長庚三棟29樓的興建工程後,因緣際會下與台塑集團搭上線,當時台塑正好有前進越南的計畫,簡智明心想不如跟著去試試看。
簡智明口中的台塑南進計畫,就是當年台塑旗下紡織事業台灣興業,雖然他第一階段只承接86公頃左右,但一次入手就是六個案子,包括行政樓、宿舍、自動倉庫、機器鍋爐、自動化倉庫、紡紗二廠等基礎工程。
面對龐大的案量,簡智明評估後直言,「當時會接台塑的原因主要是台塑供料,正好解決越南材料取得不易,也不知道價格多少的問題,如果台塑確定會供料,等於只有出工(人力)就好,而工的成本虧不到哪裡去,靠的是管理的能力!」
台塑興建工程案順利完成後,2007年簡智明決定扎根留在越南,便與台灣上市櫃公司合資,創立資本額800萬美元的「和鼎隆建築」。簡智明說:「台塑給我一個利基石,但我闖出了一片天。」
專攻廠房興建的和鼎隆,之所以能在越南屹立不搖的關鍵,在於取得兩項「資質」,說白了也就是建築事業證照的概念,必須經由越南中央建築部審查核定後,才能給予「設計資質」或是「施工資質」,而和鼎隆兩項資格兼具,無疑是取得在越南興建廠房的通行證。
除了簡智明親自操刀設計的廠房外,若是台商已請設計師完成的草圖,也必須請具備「設計資質」的團隊轉圖施工,而在這波貿易戰遷廠潮湧入下,簡智明坦言,過去和鼎隆年營收從6,000萬~8,000萬美元,自2018年成長到近8,000萬至1億美元的水準,今年也可望保持1億美元成績。
不過,眼光深遠的簡智明並不見一絲喜悅,反倒提到和鼎隆發展的過程,認為2007年成立到2015年的這段時光,才是真正賺錢的黃金歲月。
「我當時真的可以說是所向披靡」,簡智明笑說,一個台灣建築師領導的團隊,跨海來到越南用台灣的工法、台灣的技術、台灣的設計規劃,吸引大批的訂單湧入,雖然當時金額不高,但案量極大、利潤也很高,也是在那十幾年的光陰,資本額從800萬美元,擴增到2000萬美元的規模。
簡智明勾勒著未來的藍圖,已立定目標要打著「和鼎隆」的台灣招牌,在越南建起一幢幢的高級住宅。
而和鼎隆在越南各大工業區興建上百座的廠房,絕對也稱得上傳奇。
新聞資料來源:經濟日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