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
   
    | 
	
	     | 
  
  
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| 
  
  
     
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住家自住用桃園稱冠 北市增幅最少 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 
			| 
				2019-04-12			
			 | 
		 
		
			| 
			
			 |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  
  |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政府打擊投資客不遺餘力,但真的有用嗎?財政部2014年修正公布房屋稅稅率範圍,針對非自住房屋及持有多戶房屋者訂定差別稅率、提高持有成本,以避免產生囤房現象,並要求各縣市政府調整30年來未修正的房屋標準單價,縮小致房屋評定現值與市價偏離的情形;2016年再推動「房地合一」,壓縮不動產市場交易的炒作與套利空間。 
 
而稅制調整後的影響,首先從住家自住用、非自住用的稅籍戶數觀察,據財政部統計,2018年全國「自住用房屋」為653萬戶,較2015年增約9萬戶或1.4%。 
 
6都中,以桃園市成長5.5%最多,主要應是升格直轄市後,推動多項福利政策,提升生活、居住條件,加上房價比起雙北更加親民等因素;新北、台中、台南也有2%以上的水準,高雄市變動不大,增加不及萬戶。 
 
唯一下滑的只有台北市,減少4.3%,官員認為,這跟房價較高,導致人口遷移往鄰近的新北、桃園市有關。 
 
但「非自住用」全國為69萬戶,相較2015年成長約7萬戶,增幅10.8%,六都以台北市增1.8萬戶最多,增幅高達23.1%居冠,可能與買房當房東、建商惜售或囤房狀況依然存在有關。 
 
比較近3年住家自住用與非自住用房屋稅籍的變化差距,非自住房屋雖適用較高稅率,但六都中除桃園外,其需求皆高於自住用房屋需求,尤其以台北市差距最大。 
 
在房屋持有情形方面,剔除營利事業後,2013至2018年持有兩戶者增幅20.6%,遠高於持有1戶者9.4%;6都持有1戶者以台北市增幅最少,只有5.5%,但持有2戶以上者,增幅卻來到20.2%,差距14.7個百分點為6都最多。 
 
官員表示,可見台北市對2戶以上房屋的需求,即使稅制改革後2戶以上採取差別稅率,仍有相當成長力道;但而此期間其自然人持有1戶者僅增5.5%,似乎也反映目前於台北市房市對初次購屋者不友善的社會現況。 
 
新聞資料來源:台灣蘋果日報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 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
	  
		
	 
	 | 
	        
	  | 
  
   
    
	  	
    
      
  | 
    
   
       | 
      台灣永續關懷協會│亞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| 
    
   
       | 
     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315號5樓  (02)2951-7387 | 
        
 
	 |